胡青正在调试软件。 通讯员供图
胡青在便捷通道调试系统参数。 巫尚原 摄
胡青在口岸现场指导执勤民警调试快捷通道设备。 通讯员供图
(资料图)
说到代码,她津津乐道;聊起研发,她两眼放光。她是移民管理警察,也是百万代码背后的“边检创客”,在科技强警一线,书写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她就是国家移民管理局第二届“十大国门卫士”候选人——胡青。
胡青现任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西九龙边检站执勤十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从警15年来,她致力于移民管理科技应用研发,先后参与了10余个国家级大型项目和40多个深圳边检总站技术项目,在创新边检查验模式、研发出入境技术系统、实现口岸精准管控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评 “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百名成绩突出党员民警”。
业务尖兵:
家国情怀中的人生抉择
用智能技术助力边检工作
2007年,胡青以优异成绩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当时,互联网经济大潮峥嵘初露,身边的同学纷纷入职IT企业,胡青却坚定追随幼时的藏蓝梦——从警。
入警后,胡青被分配到深圳湾边检站旅检三队负责出入境旅客查验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胡青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也立下了尽快成为“业务尖兵”的flag。业务知识不熟,她摘抄提炼业务要点,时时翻阅;查验速度不快,她主动申请延长执勤时间,刻苦操练;证件鉴别吃力,她将上百个国家证件的防伪特征熟记于心,胸有定见。
两年时间,她从“边检小白”迅速成长为“业务能手”。这期间,胡青没有停止对专业的学习和思索。她发现,为确保旅客证件信息录入100%准确,查验民警需反复校对,耗时费力。“如果能在前台验放系统上增加提示性的辅助软件,用科技手段协助人工校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录入准确性,大幅缩减旅客通关时间。”从那时起,“用智能科技助力边检工作”的理念便深扎在胡青心中。
2009年,胡青通过选拔考试,调任深圳边检总站技术处从事研发工作。她把自己在一线工作中的思考向上级汇报后,得到了充分认可与大力支持。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信息录入辅助校验软件被研发出来并部署应用到查验前台,受到一线执勤民警的广泛好评。
自此,胡青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她的“金点子”一个接着一个,自主研发项目更是层出不穷。2009年至2018年,胡青一直在技术岗位辛勤耕耘,逐步成长为总站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其间,她先后参与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快捷通道系统、出入境边防检查信息系统等10余个国家级大型项目以及公务车辆管理系统等40多个深圳边检总站技术项目。
攻坚克难:
科技赋能打造“民生利器”
深港跨境学童10秒即可通关
深圳各口岸是内地与香港交流往来的主要通道,出入境客流量屡创新高。深圳边检总站日均查验出入境人 数最高一度突破百万人次。在如此庞大的客流之下,确保口岸安全稳定和通关高效顺畅,离不开科技应用的强力支撑,更离不开技术民警的攻坚克难。
2015年7月,一个特殊的课题摆在胡青面前——当时,深圳有近3万名深港跨境学童每天往返于深港两地,如何优化查验流程,提升通关效率,成为深圳边检总站重点攻坚的民生项目。对此,胡青结合调研结果和口岸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研发新型移动查验系统,取消学童通关时上下巴士的候检环节。
建议被采纳后,剩下的便是技术攻关。这一想法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如何提升现场网络稳定性?系统界面操作流畅度如何优化?直面难题,胡青在前期研究、梳理需求的基础上,与研发团队成员往返穿梭于各口岸现场和研发中心,日夜编写代码,反复测试优化。
系统调试阶段,胡青和同事们扛着设备,顶酷暑战日晒,跑遍口岸各个执勤场地,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胡青的后背常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盐花”。“那段时间回家,丈夫总打趣我去徒步穿越川藏线了,又黑又瘦的。”胡青笑着回忆道。
2015年8月,深港跨境学童专用查验系统在深圳各口岸一线投入使用,平均每名学童的查验时间从原先的1分钟缩短至10秒内,通关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关快了,路上花的时间少了,孩子早上也可以多睡一会儿!”该系统一经推出,受到了深港跨境学童家长的一致认可。因为运行效果突出,该系统先后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三等奖、深圳市“党建杯”创新大赛一等奖,深圳市“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等荣誉。
走进出入境查验大厅,旅客同样体验着快速通关的便捷高效。刷证件、看镜头、按指纹……仅需8秒,便可完成出入境查验手续。这一“秒速”通关体验,得益于胡青和同事们共同研发的出入境查验系统信息识别技术。
2016年10月,出入境查验系统信息识别技术项目研发正式启动。此次项目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方案借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胡青和研发团队成员一头扎进口岸现场,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摸排“堵点”“痛点”,反复调研论证,牵头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历经上千次的测试后,胡青所在的研发团队终于完成系统代码定型,实现各类型硬件与系统软件的稳定兼容,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看到新的研发成果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应用,出入境查验效率大幅提升,胡青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管理创新:
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管理效能
“智能客流管控系统”诞生
2018年,首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实施“一地两检”的口岸——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正式开通运行。胡青调入西九龙边检站,全程参与边检筹建和技术保障工作。
由于高铁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西九龙站口岸出入境客流量快速攀升。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出境客流随高铁班次呈现潮汐式高峰,一列高铁满载1200人,旅客下车后瞬间“填满”候检大厅,一线执勤队只能临时加开通道,打“遭遇战”。发现这一现象后,胡青又开始思考起了解决方法。
胡青和同事们认真分析旅客到达时间、停靠月台远近、不同时间段旅客数量等因素,探索西九龙站口岸的客流规律。“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数据,生成曲线图表,再通过数据分析,为勤务安排提供参考依据。”胡青提议。
在一次次白加黑、连轴转的努力下,一套整合了列车时刻表、旅客流量等信息的“智能客流管控系统”诞生了。该系统启用后,西九龙站口岸旅客平均通关时间比开通之初提速30%,超过80%的中国公民可在5分钟内办结边检查验手续。2021年,该系统获得国家移民管理局首届科技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
扎根科技研发和技术保障岗位十余年,胡青写下的程序代码以百万计。在百万行代码间,她以担当和创新,努力为提升移民管理工作科技化、智能化水平,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声音
“如果能在前台验放系统上增加提示性的辅助软件,用科技手段协助人工校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录入准确性,大幅缩减旅客通关时间。”
——“用智能科技助力边检工作”的理念深扎在胡青心中。
“通关快了,路上花的时间少了,孩子早上也可以多睡一会儿!”
——胡青和同事研发的深港跨境学童专用查验系统一经推出,受到了家长的认可。
采写:南都记者 张一鎏 通讯员 刘慧芳 林子鑫 杨睿 巫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