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事通!“妈妈,我可以喝饮料吗?”一字一句教你怎么回答

时间:2023-05-26 13:15:08       来源:小小包麻麻

“妈妈,我可以喝饮料吗?”

当你被孩子这么问的时候,你是斩钉截铁地拒绝,还是经不住软磨硬泡妥协?


(相关资料图)

看到一个超可爱的小姑娘,捧着一瓶“快乐水”,用可怜巴巴的眼神问妈妈:“我可以喝一口吗?”

说完就开始卖萌表演,小心翼翼地试探,看到妈妈“瞬间变脸”后,她嘟起嘴巴表示委屈和不甘。

那可爱的模样,真的很难让人拒绝啊!

话说回来,夏天一到,有多少孩子能完全抵挡得了饮料的诱惑呢?

可乐、雪碧、气泡水,各种果汁和花式冰饮,哪一样都能让人快乐翻倍。

那么,当孩子用乞求的眼神问我们:“妈妈,我可以喝饮料吗?”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Part.1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件事:孩子到底能不能喝饮料?

先说结论:可以适当喝。

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不能当成白开水喝;

也没必要完全杜绝。

孩子长期过量喝饮料,危害不容小觑。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

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0g,最好限制在25g以内,儿童不要超过12g。

而很多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糖分很高,还有色素和添加剂,过量摄入,对孩子身体自然有害。

市面上常见的几种饮料,含糖量都很高。

有这样一个科普实验,将各种饮料分别倒入锡纸容器,用火烧开熬出糖。

称重发现:

可乐含糖46g;

脉动含糖31g;

乳酸菌含糖75g;

鲜橙多含糖56g;

冰糖雪梨含糖65g……

央视也做过一期类似实验,把不同饮料浓缩成棒棒糖。

结果是——

冰红茶:三根

橙汁:一根

奶茶:一坨

冰糖雪梨:四根

可口可乐:三根

孩子长期喝饮料,会摄入过量的糖、色素和添加剂。

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龋齿、肥胖症、心情烦躁、近视眼,还可能诱发糖尿病,甚至引发性早熟。

既然危害这么多,那就严令禁止吧?

当心适得其反!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匮乏感”,越是得不到的,就越想要。

幼年时期,未被满足甚至被严令禁止的那些需求,可能会成为孩子心里的一个黑洞,未来一生,无论怎么填补,都填不平。

之前有位同事,小时候家里限制他喝饮料太过严格,现在他长大了,从不喝白开水,每天就喝各种各样的饮料。

他也知道这么喝很伤身体,可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欲望。

在炎炎夏日,来一口冰镇爽口的饮料,是一个小孩子再正常不过的欲望。

尹建莉老师说过:

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欲望只能疏,不能堵。

Part.2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如何解决孩子“我可以喝饮料吗”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

在平时,跟孩子一起定好规矩

平时就跟孩子普及每种饮料的含糖量,以及多喝饮料的坏处。

然后,孩子一起制定好规矩。

孩子年龄不同,“适量”的标准也不同。

3岁以内:

最好不给孩子喝,若孩子真的想喝,可以将饮料倒在杯盖中,让孩子尝一点。

3-6岁:

可以和孩子约定喝的量,如果是500ml,可以让孩子喝1/3。

6-12岁:

每次可以让孩子喝一半,也就是250ml。

12岁以后:

可以一次喝一瓶,但是不能每天都喝。

也可以按照时间周期来规定,比如:

每周只能喝一瓶饮料。

在这个规矩之内,给孩子足够自主选择权。

你想喝什么自己决定,想在哪天喝就在哪天喝。

偶尔,也可以跟孩子打个配合。

今天让他喝半瓶雪碧,明天让他喝半瓶果汁。

另外半瓶嘛,妈妈怕胖的话,就给爸爸喝吧。

第二步:

在当下,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如果孩子提的需要在约定范围之内,那不妨干脆地拿给孩子喝。

如果已经超出约定范围之外了,该怎么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情况下,拒绝他的要求呢?

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粗暴拒绝。

孩子喜欢喝甜甜的饮料,这是天性使然。

孩子年龄小,缺乏自制力,这也很正常。

不要上来就粗暴拒绝孩子,甚至贬低孩子不守信用,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触。

我们可以先表达理解和共情: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喝对不对?在又累又渴的时候,喝上一口自己喜欢的饮料,简直不要太爽。”

再解释原因:

“可是你这周的量已经满额了,你再喝就超量了,超量的危害你是知道的,妈妈不想让你变笨、变傻、变近视,而且妈妈也知道,你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你再坚持等两天,就可以喝了。”

其次,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妥协。

如果孩子哭着闹着就是要喝饮料,怎么办?

答案是:坚持住,不妥协。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人这一生中有些性格必须克制,不培养容易任性、压抑、冲动、自私、不能忍受失败。

如果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损失的不光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容易让孩子养成性格缺陷。

我们要教会孩子用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要让他明白:

哪怕需求不被满足,哭闹也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适当放宽心理阈值。

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又不是机器人,怎么可能按照我们设定好的程序,一丝不差地执行呢?

不如设定一个允许发生的范围,也就是“N+1”原则。

在这个范围和原则内,允许孩子“出格”。

比如,孩子有时候只是好奇某种饮料是什么味道。

那让他浅尝一两口,满足一下好奇心,未尝不可。

在某个特殊节日里,孩子多喝了一瓶饮料,也不会怎么样。

第四,采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这招只适合用来对付年龄小、好忽悠的小宝宝,主打一个“心理战”。

比如:抓住孩子“越不让他吃他越想吃,越让他吃他越不想吃”的心理。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视频,爸爸把饮料递到孩子嘴边,告诉他说饮料是苦的,让他喝喝看。

结果小男孩说啥也不要喝

再比如,抓住“女孩子爱美怕变胖”的心理。

为了阻止3岁女儿沉迷可乐,老父亲煞费苦心。

他用女儿最喜欢的奥特曼做演示,告诉她奥特曼喝了可乐,第二天醒来就“变胖”了。

其实是他第二天一早偷偷给换了个大号奥特曼。

增肥效果实在太惊人了,孩子表示再也不喝可乐了。

Part.3

其实,不管是饮料也好,零食也好,我们只需要遵守一个“二八原则”

孩子的饮食,80%都是健康营养的,最多20%不够健康不够营养。

这样既能适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会伤害孩子身体。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一边对孩子说喝饮料不好,一边自己又天天拿饮料当水喝。

这会让孩子质疑父母的话和威信度,甚至会认为不是饮料不好,就是父母不想让自己喝。

所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饮料。

二是,挑选相对健康的饮料。

为孩子挑选相对来说比较“健康”一点的饮料,标准是:

1、没有添加剂或者添加剂很少

2、含糖量不能太高

3、要尽量新鲜

纯牛奶和无糖酸奶就不说了,其他相对健康的饮料有:

纯椰汁、蜂蜜柠檬茶、鲜榨果蔬汁(也不能多喝)、自制绿豆汤、自制奶茶(牛奶+茶饮)……

总之,在保护孩子身体的同时,别忘了呵护孩子的内心需求。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妞们有帮助,

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的话,

就分享给姐妹们,

一起学习成长吧!

关键词: